“中心”成员积极把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项目,及时充实、丰富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每学年更新实验项目数达到总实验项目的5%以上,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动态,了解生产单位关注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多数高年级本科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科研思路得到开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羊驼生物工程”系列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948”项目的资助,课题组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并与阿帕克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中华羊驼养殖基地,形成了“项目+公司+政府+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同时,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购置了生物显微操作系统、细胞融合仪等大型设备20台(件),基础兽医学实验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胚胎工程实验室”,2002级和2003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分别自主设计完成了兔子和绵羊的胚胎移植实验。
再如,“高污染区动物氟中毒”研究立足于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山西的工矿区和内蒙古草原动物工业氟中毒严重这一区域特色,在长达20多年的系列研究中,对动物氟中毒骨质疏松症及波状齿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见解。经过进一步拓展,在环境污染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与免疫的影响、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及防治、农药残留和兽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动物氟中毒为中心的环境兽医学研究新领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兽医学”的新概念,并申报成功“环境兽医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根据规模化养殖中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的群发性危害,建立了“环境兽医学实验中心”,在本科教学中设立了“畜禽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实验技术”等实验课程。
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促进了“中心”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例如,打破传统兽医学课程体系划分,组建了普通生物学功能实验室、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功能实验室、动物生理生化与免疫学功能实验室、药理毒理学功能实验室、病理诊断学功能实验室、基础技能功能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单位,使实验教学更加切合生产实际;适应学科发展要求,扩展了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在动物组织学基础上发展了《组织培养与切片技术》、《生物显微技术》、《鱼类组织胚胎学》等实验课程,并以动物组织学中的细胞学为基础,延伸出《细胞生物学》、《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进而延伸出《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动物胚胎学基础上发展了《发育生物学》、《胚胎生物技术》等课程,将免疫学、诊断学、外科手术学及临床生化检验等传统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入生化免疫、病理诊断以及专业基础技能等教学单位,形成了系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