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我校“131”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福院士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牛胜的学位论文答辩会在勤学楼318会议室举行。高福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毕玉海研究员和王奇慧研究员应邀参加。副校(院)长李宏全、朱兴全教授和郑明学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答辩会。
高福院士对博士生牛胜读博期间所做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并给到场师生就如何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宝贵意见。
校党委书记廖允成、校(院)长赵春明会见了高福院士一行,对他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高福院士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到母校参加学生的答辩表示感谢,希望高福院士继续为母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副校(院)长孔照胜参加了会见。
在校期间,毕玉海研究员和王奇慧研究员在动物医学学院412会议室为广大师生分别作了题为《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与跨种间传播》和《冠状病毒的入侵与跨种传播机制》的精彩报告,报告会分别由动物医学学院副院长孙子龙和田文霞教授主持。
毕玉海详细介绍了团队多年间在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和跨种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从H5N6在家禽中优势流行的发现及其感染宿主谱的鉴定,到H5N6跨种间感染人的传播溯源及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发病机制;从H7N9第5波疫情爆发的原因、高致病性突变H7N9病毒感染人的鉴定,到低致病性H7N9和高致病性H7N9感染患者病死率差异的分子机制,到H5N6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于H7N9、H5N1、H1N1感染患者的免疫学基础,逐层深入展开系统地报告;并预警了当前流行的H9N2、H5N6抗原突变毒株、H7N3等新型病毒的潜在风险。
王奇慧基于病毒学的基本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对MERS-CoV、SARS-CoV-2等冠状病毒受体识别机制及跨种传播机制的研究。以MERS-CoV病毒溯源研究为例,指出科学溯源需要的关键证据;在SARS-CoV-2溯源研究中,为了系统性地评估不同动物易感性,团队通过研究SARS-CoV-2与不同动物受体的结合能力以及分子机制,为其自然宿主与中间宿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RaTG13与SARS-CoV-2在结合人受体的能力与分子相互作用细节、不同物种受体结合谱以及免疫原性的差别等方面,系统比较了RaTG13与SARS-CoV-2的差别,结果提示RaTG13不是SARS-CoV-2的直接祖先。王奇慧指出,SARS-CoV-2的起源是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持续的科学研究。